(圖片來源:今周刊第1359期/唐紹航攝)
二○二三年台北跨年夜,上萬人齊聚信義商圈,有人用手機直播台北一○一煙火,有人用通訊軟體傳訊息,有人則撥通電話向親友祝賀。比平日至少多三倍的傳輸量,網路依然不塞車,每個人都能順利分享出新年喜悅,這背後的功臣之一,就是二二年十二月登錄興櫃的現觀科技。
以AI技術分析手機電信數據、「算」出網路塞車位置,可助電信業者即時優化通訊服務的現觀,曾被創投看壞「成功機率是零」,如今客戶卻包括中國以外、亞洲用戶數第一的電信商新加坡電信、印度電信巨頭Bharti Airtel,及台灣的遠傳電信等知名企業,服務範圍橫跨五大洲。它究竟如何做到?
故事,要從一九九八年開始說起。當年,現觀董事長邱大剛從台大電機系畢業,申請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(MIT)多媒體實驗室,成為第一位錄取的台灣人,並以網站瀏覽紀錄推測用戶習性等「人的網頁使用行為」為研究主題。
「我幾乎可以肯定未來是人手一機的時代。」隨著手機普及率提升,嗅到商機的他,將研究延伸至分析手機回傳至基地台的電信數據,並開發出一套定位方法,從個人平時的移動軌跡,推測出他未來可能會去的地方。
在這個創業風氣極盛的學府,每十個學生,就有五位一畢業即創業,讓剛取得碩士學位的邱大剛也萌生創業念頭,「當時很天真,覺得有技術就能自己出來做。」
二○○一年,二十五歲的邱大剛拿著向親友募到的七十萬美元,創業成立現觀科技。當時,他在和信集團相關企業擔任總經理的父親邱丕虎更大力支持:除了毫不猶豫提供近三十年的商場經驗,還帶著邱大剛談生意、管理企業,「甚至在公司發不出薪水時,把自己的存款拿出來。」
有父親當靠山,邱大剛無畏向前衝。問題來了,創業之初他很快就發現,當時電信商靠電話費就賺得盆滿缽滿,根本不須靠消費者的使用行為相關數據營利,這也表示產品還得再找出路。
……(完整內容請參閱今周刊第1359期及下方連結)